湖南素华励志成长学校心理老师分析: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7-09-11

 各位家长,大家好。我叫段锦弘,是长沙志华青少年辅导教育学校的心理老师。专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评估,和民族心理情感研究。很高兴参加“长沙市妇女儿童联合会“组织的家庭教育竞演活动。高兴的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今天我要讲演的主题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有很多家长打电话咨询的时候总是抱怨说“段老师,您是不知道,我那孩子不知道怎么了最近一年或者说最近半年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听到这句话,我马上就会追问一句,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比较的暴躁。家长说:在他想要得到的东西的时候,非得马上就要,耽误一分钟好像都不行。现在孩子大了,段老师您知道,有些东西我能马上就给;但有些东西我马上给不了,;有些东西我不能马上就满足他。于是我再问:从小是不是孩子要什么您就会马上满足他或者说有些东西孩子还没有开始要求您就已经帮着孩子准备好了呢。甚至到了孩子自己能获取一些东西的年龄,您还是会帮着孩子去满足他。多数有父母都是点头的。

  在我的咨询当中,不下100个这样的情况,我有时候和家长孩子一起吃饭。在饭桌上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会来给我盛饭,盛完之后;会拿起另一个碗,然后再盛一碗,一开始我以为家长是为自己盛的饭,但是很多家长会不由的放在孩子的面前,很多孩子就低着头在哪里打游戏,连谢谢也没有。还有一种现象更有意思,就是孩子刚拿起自己的碗要去盛饭,妈妈会把碗抢过来帮着盛饭。我很清楚地知道,家长有时候帮我盛饭,那是客气。但是帮一个13岁、14岁的甚至更大年龄的孩子盛饭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我们常说的“母爱”吧。但是这样的母爱着实令我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担忧。

  在咨询过程当中,很多家庭的父母在生活上面是孩子的奴隶,在学习的要求上又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形成了一种比较畸形的家庭相处关系。在生活层面上,孩子要什么,马上就会有。饿了,妈妈会马上满足;渴了,妈妈会马上满足;甚至有时候自己还没有需求的时候家人都已经为其准备的好好的了。以至于养成了孩子有什么需求,就必须马上满足的性格。

  这种有需求,就马上满足的情况。在小时候,孩子年龄小,接触的事物少,眼界视野较窄的时候。他的需求我们都能够尽量满足。但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视野不断开阔,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需求您就满足不了了。比如: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孩子说自己要买辆奔驰车。妈妈当时就傻眼了,觉得太奇怪了。后来孩子说,他同学的爸妈也答应他买辆奔驰车。这样的要求,得家庭条件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够满足的。这种情况,妈妈当然是拒绝了,可是这一拒绝不得了。孩子马上就脱口而出,你不爱我。妈妈当时就气的不知所措了。

  因此对孩子的要求,我们从小的培养应该相对的延迟满足一会儿再帮助孩子达到他的需求。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孩子的很多需求我们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满足。不要一味的帮助孩子进行满足。最近看到一部电视剧《我的宝贝》;在剧中,佟大为演的爸爸对女儿的一个行为培养,我很感动。训练女儿没看到父母的时候不会哭,就用到了延迟满足的原理。当女儿哭的时候,意识是要看到父母,很多父母会马上就会过去抱起孩子开始哄孩子。但是正确的做法是延迟几分钟去,每次时间增加。后来孩子渐渐的醒来没看见父母也不会哭。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是无益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础。延迟满足即是指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的自控能力。著名的“糖果实验” 也表明:那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

  谢谢各位家长的聆听,希望我的讲演对大家的家庭教育有所帮助,有所启发。